董险峰,唐山市滦州市人,中共党员,1991年12月入伍,1994年12月退役,现任滦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退役三十一年,董险峰荣立三等功3次,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彰显了军人的优良作风与责任担当。他的肩头曾扛起保家卫国的钢枪,如今握起了守护生命的听诊器;他的履历刻着军旅生涯的铿锵印记,掌心也盈满着救死扶伤的温暖力量。
“患者的期许是我踏实工作的动力源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我永恒的追求。”从医三十余年,董险峰始终怀揣这句誓言笃定前行,而支撑这份执着的,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军人底色。在他眼中,医院就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影像片是亟待研判的“作战地图”,疑难杂症是必须攻克的“坚垒险隘”,而他永远是那个冲锋在前的战士。为了啃下影像诊断这块“硬骨头”,他坚持病例追踪、不间断回顾性分析,使诊断符合率持续攀升,癌性结节的早期诊出率大幅提高,真正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战略防御目标。其中,CT对肺部微小结节的分析技术跻身唐山领先行列。在医院的支持下,董险峰牵头成立医共体影像中心、远程会诊中心,一举打破基层医疗壁垒,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影像诊断服务。“部队培养了我,没有部队,就没有今天的我。”董险峰常怀感恩之心,精准锚定“部队所需、医院所能”的结合点,把“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细化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中。他为预备役官兵上门体检、提供专业康复指导,让官兵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针对现役军人、优抚对象、退役军人,积极推动落实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取药、优先住院“四优先”政策,让每一位战友切实感受到尊崇和温暖。“用专业的技能、科学的视角、严谨的作风服务患者”,是他对团队的要求,也是对军人作风的生动延续。在他的带领下,院内18名退役军人医生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以军魂淬炼实打实的硬核医术,以热忱真情服务每一位患者。军民鱼水情谊,在医院这片特殊的阵地上,愈发浓厚、愈加深沉。“只要群众需要,我随时待命。”这是董险峰作为军人的庄严承诺,更是作为医生的使命担当。无论是否在岗,他始终保持着备战备勤的警觉,把治病救人当成刻在本能里的“冲锋号”。一次赶往火车站的途中,他偶遇车祸倒地的妇女,军人的应急反应瞬间被激活。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车查验、判断伤情、联系急救车,为患者抢下了最关键的黄金救治时间。这份大爱,不仅体现在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奉献。他匿名资助贫困儿童,把军营里“守望相助”的战友情,化作对祖国花朵的温柔守护;他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用义诊、健康讲座、助老服务等方式,让“红马甲”成为传递温暖的移动符号。从军营到医院,岗位在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从钢枪到听诊器,工具在换,但担当使命的热忱始终如一。董险峰将军人的铁肩担责与医者的大爱无疆集于一身,用行动生动诠释:军人的担当,不在战场也能熠熠生辉;医者的仁心,融入军魂更显厚重深沉。他用白衣承接军装,以军魂铸就医魂,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退役军人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