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唐山市丰润区人,1985年10月入伍,1989年2月退伍,现为丰润区燕山路街道新城社区一名工作人员。徐鑫是一名锡伯族汉子,自2017年入职社区公益岗以来,他用近九年的坚守成为了社区居民交口称赞的“徐师傅”。
一、草原少年与震后唐山的生命羁绊
1982年的火车鸣笛声里,16岁的徐鑫随父母踏上支援唐山震后重建的旅程。车窗外,断裂的桥梁如沉默的巨兽卧在废墟中,临时搭建的板房区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这个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少年,第一次懂得“众志成城”四个字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砖缝里渗出的汗水、是板房间传递的热粥、是陌生人相遇时紧握的双手。在唐山二十二冶中学的课堂外,他跟着邻居王大爷学修自行车,跟着居委会李大妈帮孤寡老人挑水,这些经历在他心底埋下种子。2017年社区公益岗招聘时,徐鑫主动报名:“我要到最熟悉的地方,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一来,便是九年。
二、四季轮回里的坚守:从针脚到墨香的民生温度
春之暖:缝纫针脚里的民生温度
老兵工作室的缝纫小屋,总飘着线头和肥皂的清香。每周三下午,缝纫机踏板便会规律地上下起伏,“徐裁缝”上岗了。78岁的独居老人忍不住称赞:“徐师傅给我改的棉裤,比闺女做的还合身。”九年来,他缝补衣物156件,有磨破袖口的校服、掉了纽扣的大衣、松紧带松弛的裤子,针脚里藏着社区老人的岁月故事。
夏之炽:300平米文化墙的匠心
2024年夏天,38度的高温将柏油路烤得发软,社区楼道美化工程却在此时启动。徐鑫主动请缨,带着腻子粉和颜料,牺牲个人时间为社区居民美化墙体楼道,找素材找资料,让每位居民感受到清新和舒心。小小的楼道承载了邻里温情,为社区的美化和亮化增光添彩。如今,社区文化墙成为网红打卡点,也点亮了始终为民的一颗初心。
秋之实:工具包里的27张便签
“小徐,我家热水壶不烧水了”“徐师傅,楼道灯泡不亮了”——徐鑫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这些琐碎的求助,在他眼里都是“要紧事”。工具包里的27张手写便签,记录着“2024年3月12日修李叔微波炉”“2025年6月4日换张姐家插座”的平凡日常,而背面那句“谢谢你,照亮我们的生活”,是居民们最朴素的告白。
冬之韧:用笔刻画的暖心答卷
每临春节,徐鑫坚持数年如一日为居民书写新春对联、福字。从腊月初八开始,社区活动室的长桌就成了他的“战场”:提前一周采购的大红洒金宣纸堆成小山,狼毫毛笔备下12支,墨汁要用掉整整5大瓶。每天清晨7点,他带着磨得发亮的砚台准时开工,握着毛笔在红纸上翻飞。小区44栋楼155个楼道口张贴的福字,每一张都凝聚着他的匠心。九年来,他累计书写对联2800余副、福字5600多张,用秃的毛笔能装满整整一纸箱。这些带着墨香的红色祝福,不仅装点了楼道,更成了社区的“情感密码”。
三、薪火相传:那束永不熄灭的光
新城社区成立了“老兵志愿服务队”,在徐鑫的带动下,5名青年志愿者跟着他学习水电维修,12名小学生在他的书法班里临摹“精忠报国”。2024年暑假,他教孩子们在鹅卵石上画天安门。这些画作后来在社区展览,一位老党员在留言本上写道:“这光芒是军人本色,是党员初心。”还有不到两年就要退休的徐鑫,最近总在整理那个32开的硬壳工作笔记。翻开泛黄的纸页,2017年入职第一天的居民登记表、疫情期间居民送的感谢卡、1985年在边防哨所的新兵照片......每一页都藏着时光的温度。
九年来,徐鑫的事迹被《人民网》《河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但他最珍视的荣誉,是居民们自发为他写的那首打油诗:“草原汉子唐山情,缝补丹青总关情。莫道公益平凡事,一颗初心照汗青。”如今,那抹永不褪色的橄榄绿,早已融入社区的晨光暮色,成为新城社区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