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海,唐山市古冶区人,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安置到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现为开滦集团吕家坨矿业分公司机电科起重班班长。参加工作28年来,张贵海坚持发扬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曾连续多年荣获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自2011年起先后9次被评为公司“生产(工作)标兵”荣誉称号。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矿井平安
“起重查验差之毫厘,安全生产则失之千里。”张贵海深知安全对于矿井作业的重要性,他将部队里“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理念融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创新推行“三查六验”工作法,从班前、班中到班后,全方位、无死角地对设备、人员和环境进行细致检查与验证,为安全生产筑牢第一道防线。由他建立的“井筒健康档案”,如同为关键设备量身定制的“病历”,实现了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这份档案,累计排查隐患217项,有力保障了新、老井4个井筒的安全稳定运行。此外,针对个别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张贵海没有选择进行说教,而是创新推出“情景再现”培训模式,将历年起重事故案例改编成沉浸式教学剧本,让班组员工在模拟操作中亲身体验违规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在一次模拟演练中因未确认吊物重心导致“翻车”后,红着眼眶激动地说:“班长的这堂课比看100遍安全手册都管用。”自张贵海担任起重班长以来,起重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全先进班组”。
创新提效破局,彰显工匠精神
在追求安全的同时,张贵海没有停止对技术创新和工作效率提升的探索。过去,公司采用人力驱动缠绳车方式更换大井尾绳,不仅劳动强度大、用工多,而且效率低下。张贵海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带领团队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成功研制出液压缠绳车。这一创新成果投入使用后,大大缩短了大井换绳时长,节省了大量劳动用工,累计创效180万元,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此外,他带领团队完成的“新副井自动冠帘门”项目被公司评为“小革小改成果一等奖”,“滚动罐耳修旧复用”项目每月可创造价值6万余元。针对传统尾绳木易磨损、成本高的问题,他带领班组成员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改造,不仅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难题,还大大延长了自制分离装置的使用寿命,每年节约材料费12万元。他提出的“利用旧皮带加长挡煤板,减少井筒撒煤”等多项合理化建议均被采纳实施,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危难时刻担当,不泯赤子情怀
“我是党员,又是老兵,关键时刻必须顶上!”作为一班之长,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张贵海总是冲锋在前。2025年五一期间,公司新主井更换东勾箕斗,凌晨3点,井架上的滑轮组突然出现故障。接到汇报时,张贵海已经连续奋战14个小时,他不顾辛劳,迅速赶到现场,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在距地面近60米的高空,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处理,最终使滑轮组恢复正常运转。他还运用“模块化分段组装法”,使东勾箕斗更换工程提前4班完成,为企业生产争取了宝贵时间。2024年冬天,在查验过程中张贵海发现老副井负125和负425之间有一根罐道需更换,为了不影响矿井人员提升,他提出在夜班升完之后进行更换。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潮湿的井筒中,他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工友们看着他在寒雾中冻红的双手心疼不已,张贵海却笑道:“比起在高原戍边的战友,这算得上什么苦!”
二十八载煤海岁月,张贵海将军魂化作照亮井筒的光。他不仅是工友眼中严厉的把关人,更是关心备至的老班长,他用军人特有的执着与智慧,守护着矿井的安全,正如他在班组安全日志扉页写下的誓言:“军装虽褪,军魂永驻;重任在肩,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