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申领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仪式结束后,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为方便战友深入了解优待证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报道组专访了退役军人事务部拥军优抚司司长曹俊。
记者:优待证背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请您谈谈优待证出台的工作历程。
曹俊: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组建之初,优待证研制就作为一个工作目标被提出。至今三年多的时间。回过头看,这项工作历程比较艰难。因为优待证牵涉面很广,背后还需要有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支撑。从提出设想到今天出台,我们大致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思路。起初,我们曾设想了多种思路,比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自己单独研究开发,自成体系,但这背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等投入才能实现。
再比如,我们曾设想在现有的证件上搭载功能,如在身份证上搭载,但囿于法律法规、部门职责等原因,这条路径也没有走通。
最后,我们确定通过银行卡搭载,既有数据安全的考虑,也有效益成本的考虑。银行的数据管理、网点分布都具有优势。这样走出了关键一步。
二是要制定政策,解决优待证谁来发、怎么发、发了怎么管、怎么用的问题。因此,我们研究出台了《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管理办法(试行)》,此前广泛征求了社会意见,目前办法也已公布。
三是技术开发。优待证会涉及持证人的个人信息,如服役年限、立功受奖情况等等,还需要与地方有关部门现有数据系统相衔接,开发这套技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围绕“全国通用,有信息平台支撑”的需求,开发了优待证管理系统,支撑全国信息一体化管理、跨省通办、各项优待服务落地。这项工作也是作为退役军人信息中心的重点任务来攻坚。
四是进行试点。我们的设想能不能实现、这个系统能不能支撑,必须要进行试点。今年4月,我们在7个省的14个县市开展试点,测试了36.4万余条数据,实际制作发放了358张卡片,20余家商户测试优惠交易百余笔,主要是试规程、试系统、试应用。试点工作完成了验证管理模式、优化信息系统、探索合作机制、积累工作经验的既定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经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优待证基本成型。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想,优待证怎么能方便大家去用,因为只有大家去用,优待证才会不断得到完善、越来越好用。将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少工作去做。